Return to site

大數據與粵港澳大灣區相輔相成 ()

· Big Data

之前三篇文章都討論過大數據如何有助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業、工業及農業發展,但既然標題是兩者的相輔相成,文章內容不會一面倒只談大數據如何幫助粵港澳大灣區,我現在要討論的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如何助長大數據。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不僅帶動技術流動、人材流動和資金流動,還帶動數據流動。根據美國Pew Research Center一份報告顯示,中國的智能電話普及率高達58%,比俄羅斯的45%和日本的39%還要高,而全球中位數都僅為43%。如此高的智能電話普及率,同時代表高的網絡使用量,而連則用隨地進入各大社交媒或搜,因此每分每秒都有大量數據生產。再加上電商鋪、共享經濟在國內蓬勃發展,移支付亦是人人必備,其中可以收集到的客戶資,消費模式等數據之大,是難以想像的,而這一個規模亦是香港難以做到的,因為中國數據的流入,可以為香港的各行各業或大數在做數據收集及分析時獲得一個全新景象。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講求的是數據化和智能化,我們需要投入大量數據才能成事,例如農業沒有了土壤數據又如何做到精準耕作,金業沒有全及客可承的數,又如為客,但在數據投入的同時,業務日常運作也會產生大量數據,如將收集到的數據投入系統之中,便可以形成一個閉環系統,達到數據化營運和營運數據兩者生生不息,相輔相承,所以我們在用數據協助發展,我們也有回饋到大數據。可以想像有了更多投資者與股票配對,更多關於土壤的分析數據,更多工廠營運模式數據,日後人工智或演算法再作建議及決策就能做得更精密無誤。

除了數據的流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也帶動了人才流動,三地技術人才交流,定能在大數據擦出新火花。因為一些大公司推出的雲端系統,數據分析工具收費高昂,使很多中小企負擔不來,一些免費或收費相宜開源軟體因而衍生,一些數據分析或程式編寫也日新月異,例如Hadoop、RapidMiner、MongoDB,還有Python、R、Java之類的。科技每一天都在變,每一天都在優化,這都得靠相關人才開發,因此人才交流可以激發出更多科技創新。人才交流除了有助在科技創新方面突破,另外逐著大灣區的發展,區內企業與國際交流日漸頻繁,對數據儲存、雲端數據處理、大數據分析等服務需求亦增加。香港的科技人才可以考慮到內地發展專業,香港政府亦可以提供相關培訓予業內或有意加入大數據行業的人士。

內地、香港、澳門三地比較,香港無疑是成為數據中心的不二之選。根據Akamai 智慧型平台(AkamaiIntelligent Platform)的資料顯示,香港在全球網絡速度方面排名第四,僅次於南韓、挪威和瑞典。高緯環球在2016年發佈的《數據中心最低風險指數》報告指出,亞洲區內設立數據中心最安全的地方,香港排名第一,另一研究機構IDC過去調查亦顯示,香港是亞太區首選的數據中心地點,反映香港在成為數據中心方面擁有一定優勢。此外,香港供電可靠性達99.999%,極少受天災影響,再者香港講求言論自由、內容不會經過審查,加上有私隱專員工署及相關私隱保護條例,資訊自由流通和資料私隱的保護,也是在香港成立數據中心,及以數據發展創新科技的優勢。惟設立數據中心需佔用大量土地,然而香港土地價格居高不下,這是惟一削減香港競爭力的地方。

All Posts
×

Almost done…

We just sent you an email. Please click the link in the email to confirm your subscription!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