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ite

大數據的望聞問切

· Big Data,Chinese Medicine,Medical,Health Care

大數據分析及人工智能應用於醫學層面,已不是什麼新鮮事物,從協助醫生診症,找出癌細胞所在,到提供治療方案建議,都一應俱全,但感覺都僅限於西醫的應用。可是,原來大數據已不經不覺間進駐中醫領域,就讓我們一起探討當中細節。

中醫講求的是個人化,不僅是病人一方個人化,也是醫生那方的個人化,因為中醫從診症到處方,都是按病人的病徵及體質來決定的,同一種疾病可能有不同的醫治方法及處方藥劑;在醫生方面,醫生會因自己的經驗為病人處方藥物,因此很容易出現同一個病人,同一種疾病,到不同中醫處會得到不同治療方案。而正正因為這種高度人性化,才造就大數據的應用。

為令中醫實行普及化,標準化的診症及用藥就變得關鍵,因為這能表達出專業一面,給予病人信心。隨著中醫病歷電子化,這龐大的數據量,是非常有研究分析價值的。根據第三次中藥資源普查統計顯示,中國中藥資源達到12807種,其中藥用植物11146種,藥用動物1581種,藥用礦物80種。數據量之大及其複雜性,已不是人腦或一般報表軟件所能支援的,因此必須透過大數據收集、處理及分析,才可以將這些資訊變為有價值的數據。簡單來說就是建立一個數據庫,把過往病歷中所有相關資料,例如病人體質、處方藥物等都儲起,另外還有各種中醫術語、豐富的中醫知識,形成一個訊息系統。在數據收集的同時,亦對比臨床治療數據,一直優化系統中的資訊。除了一般的文字或數字數據,大數據分析的精妙之處就是數據多樣性,因此數據庫還能收集及處理圖像及聲音,為中醫診症及處方時提供更多參考數據,亦令這個數據庫提供的資訊或治療方案更具可信性。

建立了一個完整的數據庫後,便可以在現實場景中應用起來。例如是一個人工智能做基礎的診症應用程式,病人可以在應用程式中輸入自己的病徵,加上智能手環的配合,還能夠有病人心跳、脈像的數據,這樣就已經做到一個簡單的診症,減輕醫生的工作量。如果還可以用上圖像辨識的功能,病人透過應用程式的內置攝影功能,把病人的臉色,舌苔的顏色情況等記錄下來,並與數據庫中的圖像作對比,便能更進一步準確診症。在診所中,一個年輕的醫生也可能憑藉數據庫的數據,等同擁入一個資深醫生的知識和經驗,在知識傳承和人才培育方面就比從前更輕鬆了。

隨文章附上短片一段

『中醫需要科學化嗎?』

All Posts
×

Almost done…

We just sent you an email. Please click the link in the email to confirm your subscription!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