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工後拖著疲倦的身軀回家,推門而進,迎來的是你最疼愛的毛孩子,看著他滿滿的笑容,熱情地討玩撒嬌,頓時疲勞全消,心都被他融化了。我相信有養寵物的人和我想法一致,工作多辛苦都沒關係,只要毛孩吃好住好,健康快樂便於願足矣。獸醫委員會最新報告顯示,本港單計寵物貓狗數量已達51萬隻,估計至2019年更增至約55萬隻。眼見寵物數量越來越多,香港人對待毛孩如家人般,很多周邊產業如寵物衣服、寵物美容、寵物保健品、寵物拍攝服務、保姆照顧、寵物結婚服務等等都應運而生。毛孩的數字越來越多,人們也越來越庝毛孩,到底大數據如何令他們活得更好呢?
有家的毛孩
有家的毛孩當然是最幸福的,他們都有主人悉心照顧,在飼養寵物的費用內,醫療費用排名最高,亦時常聽到延誤治療而費用大增或失救的新聞,因此毛孩健康是我們最大的關注。人類能夠說話,在面見醫生時能說出自己的生活習慣及不適感覺,但毛孩不能說話,在見醫生時只可以靠醫生的觀察和醫學檢驗來了解毛孩的身體狀況,但還得配合主人日常觀察所知,但香港人工作煩忙,未必能無時無刻都在毛孩身邊,這時候就需要科技的協助。
人類智能手錶的概念能應用到毛孩身上,為毛孩戴上智能監察器,以此記錄他的心跳、運動量、睡眠質素等,這些數據在毛孩作身體檢查時就能大派用場,幫助獸醫更深入及準確了解毛孩的狀況,診治時就更可以對症下藥;若果加上機器學習,還可以探測出毛孩身體異常特徵,例如呼吸或心跳率異常,讓主人或獸醫更早知道毛孩身體有異樣,並及早治療。有了大數據的協助,還可以透過分析毛孩的身體狀況、病徵的數據,來比對過往全球的診療方案及結果,然後為毛孩度身訂做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流浪動物
擁有溫暖家庭的毛孩固然是非常幸福,但每年都有很多毛孩被狠心的主人拋棄,據漁護署資料顯示,2015年署方捕捉的流浪貓狗分別有1359隻及2412隻,而被人道毀滅的則共有3117隻貓狗。愛護動物協會同年亦接收4225隻被遺棄的貓狗,有1123隻被人道毀滅,而大數據就能為這班毛孩付出一點點。動物收容所或愛護動物協會能收集多年來發現流浪動物的時間地點、經濟環境、社會因素等資料,透過大數據分析及演算法,系統能大致預測遺棄動物的發生地點及時間甚至分析經濟環境與之的關係,例如經濟低迷時,或兔年狗年過後,或許有更遺棄案件發生。這些數據結果能協助相關機構盡快找出有需要幫助的毛孩並施予援手,減少毛孩在街上流連而衍生的問題如染上各種疾病或遭受虐待。
把毛孩接到收容所只是第一步,為毛孩找到一個新家才是最終目標。有了大數據的幫助,機構能對毛孩和收養者有更詳盡的剖面圖,一方面讓機構對收養者的了解大大增加,例如心理和財政上是否都已經準備好;另一方面收養者亦能尋找在性格、生活習慣方面最適合他們的毛孩。有了大數據的協助,加上職員的觀察,便能為毛孩及收養者找到最佳組合。
儘管大數據能在各方面讓毛孩生活得更好,但唯一一樣大數據不能給毛孩的,是主人的陪伴和疼愛,希望大家多抽一點時間陪伴毛孩,養竉物前先想清楚自己能否照顧毛孩一生一世,支持領養不棄養,並在此希望所有毛孩都能有健康快樂的人生。
